西建集团党委“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万里行之四渡赤水

2020-05-15 14:15

遵义会议择正道,四渡赤水出奇兵。结束了遵义会议遗址的红色之行,5月15日,西建集团党委主题教育小组成员在党委书记冯西见等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重温革命精神。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万多人,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之交赤水河流域,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辗转周旋,数月间南北往返数次,东西驰骋千里,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迅速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审时度势的神机妙算、运筹决胜的指挥艺术、奇兵神勇的英雄气概,用生命和鲜血演绎铸造了气壮山河的“四渡赤水”精神丰碑。

一渡赤水   摆脱被动

      中央红军从遵义地区北进途中,受到国民党军队重兵堵截,由于敌情的不断变化,毛泽东等果断决定,红军分三路于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域。

二渡赤水   避实击虚

      红军在扎西地域集结时,国民党川军、滇军蜂拥而至。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悄然挥师东进,转入敌人力量薄弱的黔北。红军迅速东渡赤水河,攻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利。

三渡赤水   调敌西进

   遵义战役胜利后,蒋介石指挥多路国民党军向遵义、鸭溪一带合围。党中央、中革军委为进一步调动敌人,迅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佯作北渡长江姿态,再次转兵川南地域,诱敌西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   跳出合围

   红军三渡赤水后,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再次调动重兵于川南地域围堵。中革军委和毛泽东突然又挥师东进,折返贵州,经二郎滩、太平渡等渡口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威逼昆明,于1935年5月初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伴随着讲解员的生动介绍,大家认真参观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内的文史资料,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真实的物件,再现了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和红军四渡赤水的雄伟壮观景象,听到“独腿将军”钟赤兵为了不耽误行军三次截肢的英雄事迹后,大家不禁潸然泪下。

   西建集团党委书记冯西见讲到:“四渡赤水”精神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在长征中最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起点。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需要继续弘扬“四渡赤水”精神。西建人要把红军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延续下去,充分发扬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要敢想、敢闯、敢干,把握时代脉搏,感知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乐于吃苦,不惧艰难,既要看到我们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敢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更坚定地理想信念,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百亿集团 百年企业”的发展目标中去。

      结束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参观学习,主题教育小组继续踏上了新的长征路,前往四川泸定县,感受信仰的力量。